一种type-c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子行业中,普遍要用到连接器,进行电气与信号的传递,最常规的type-c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金属端子,金属端子设在绝缘本体上,之后在绝缘本体和金属端子上装上外壳,就可以形成type-c连接器。
3.现有的type-c连接器在使用一段时间时,由于金属端子的设置位置不合理,容易导致频繁插接后金属端子可能会脱落,导致接触不良,传输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ype-c连接器。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上端子组、下端子组和绝缘本体,所述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均设在所述绝缘本体上,且所述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之间是隔开的,所述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分别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的两个表面上。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子组包括两个第一边端子和多个第一中间端子,多个第一中间端子位于两个第一边端子之间,多个第一中间端子并列排布且相互之间不进行电连接。因此,通过两个第一边端子和多个第一中间端可以与其他部件进行电连接,可以进行通电或者信号传输。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间端子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一中间端子的前端能够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因此,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第一中间端子固定在绝缘本体中。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间端子的后端呈弯折形,所述第一中间端子的后端伸出所述绝缘本体。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端子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边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勾,所述第一卡勾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因此,这种设置方式不仅不影响第一边端子本身的结构,且在生产时,能够节省材料,便于注胶方式生产绝缘本体,使得上端子组、下端子组和绝缘本体一体成型在一起,另外,一体成型后的绝缘本体还可以将第一边端子的前端完全固定住,不会压缩第一边端子的整体的长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端子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向下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因此,通过第一凹陷部能将第一边端子进一步固定在绝缘本体上。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端子组包括两个第二边端子和多个第二中间端子,多个第二中间端子位于两个第二边端子之间,多个第二中间端子并列排布且相互之间不进行
电连接。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中间端子的前端向上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二中间端子的前端能够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中间端子的后端呈弯折形,所述第二中间端子的后端伸出所述绝缘本体。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边端子的前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边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边端子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向下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中。
16.本实用新型生产时,可以以注胶的方式将绝缘本体成型在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上,注胶完成后,上端子组在绝缘本体的上侧面上,下端子组在绝缘本体的下侧面上,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不会进行电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边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勾,且第一卡勾向下倾斜设置,同时,第二边端子的前端设有第二卡勾,且第二卡勾向上倾斜设置,因此,边端子倾斜的部分可以完全成型在绝缘本体中,也就是完全进入到绝缘本体中,一体成型固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凹陷部将边端子进一步完全固定在绝缘本体上,延长使用寿命;再者,第一中间端子和第二中间端子的前端倾斜设置,第一中间端子和第二中间端子也可以完全固定在绝缘本体上。
18.通过倾斜设置,可以将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固定在绝缘本体上,因此,不会影响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整体的结构,还可以节省生产材料,简化生产工艺。不用额外增加固定部件,不会压缩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的长度,减少后期插接时接触不良的隐患,提高整体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type-c连接器(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type-c连接器中上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所示type-c连接器中上端子组和绝缘本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所示type-c连接器中下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4所示type-c连接器中下端子组和绝缘本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上端子组;11-第一边端子;111-第一卡勾;112-第一凹陷部;12-第一中间端子;2-下端子组;21-第二边端子;211-第二卡勾;212-第二凹陷部;22-第二中间端子;3-绝缘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图1~图5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
28.如图1~图5所示,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上端子组1、下端子组2和绝缘本体3,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均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且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之间是隔开的,也即是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之间不会有电连接,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分别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3的两个表面上。
29.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端子组1包括两个第一边端子11和多个第一中间端子12,多个第一中间端子12位于两个第一边端子11之间,多个第一中间端子12并列排布且相互之间不进行电连接,通过两个第一边端子11和多个第一中间端可以与其他部件进行电连接,可以进行电连接或者信号传输。也就是说,两个第一边端子11和多个第一中间端子12均是与其他的部件进行电连接的。
3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端子12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一中间端子12的前端能够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第一中间端子12固定在绝缘本体3中。
31.如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端子12的后端呈弯折形,第一中间端子12的后端伸出绝缘本体3。
3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一体成型有第一卡勾111,第一卡勾111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这种设置方式不仅不影响第一边端子11本身的结构,且在生产时,还能够节省材料,便于注胶方式生产绝缘本体3,此外,还可以将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完全固定住,不会压缩第一边端子11的整体的长度。
33.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端子11的中间位置处一体成型有向下的第一凹陷部112,第一凹陷部112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通过第一凹陷部112能将第一边端子11进一步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
34.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注胶方式将绝缘本体3成型在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上,结合图1可以看出,完成绝缘本体3的注胶成型后,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和第一凹陷部112完全进入到绝缘本体3中,也就是相当于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和第一凹陷部112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其他部分漏出(其他部分可以与要充电的手机、电脑等进行电连接,并进行充电);同理,第一中间端子12的前端也完全进入到绝缘本体3中,第一中间端子12的前端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其他部分漏出。
35.同理,下端子组2的结构和上端子组1的结构类似,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端子组2包括两个第二边端子21和多个第二中间端子22,多个第二中间端子22位于两个第二边端子21之间,多个第二中间端子22并列排布且相互之间不进行电连接。
36.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中间端子22的前端向上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二中间端子22的前端可以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第二中间端子22的后端呈弯折形,第二中间端子22的后端伸出绝缘本体3。
37.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端子21的前端向上倾斜设置,第二边端子21的前端一体成型有第二卡勾211,第二卡勾211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
38.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边端子21的中间位置处成型有向下的第二凹陷部212,第二凹陷部212一体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
39.本实用新型生产时,可以以注胶的方式将绝缘本体3成型在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上,注胶完成后,上端子组1在绝缘本体3的上侧面上,下端子组2在绝缘本体3的下侧面上。
40.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边端子1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卡勾111,且第一卡勾111向下倾斜设置,同时,第二边端子21的前端设置有第二卡勾211,且第二卡勾211向上倾斜设置,因此,边端子倾斜的部分可以完全成型在绝缘本体3中,也就是完全进入到绝缘本体3中,一体成型固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凹陷部将边端子进一步完全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延长使用寿命;再者,第一中间端子12和第二中间端子22的前端倾斜设置,第一中间端子12和第二中间端子22也可以完全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
41.通过倾斜设置,可以将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因此,不会影响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整体的结构,还可以节省生产材料,简化生产工艺。不用额外增加固定部件,不会压缩上端子组1和下端子组2的长度,减少后期插接时接触不良的隐患,提高整体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42.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